6月24日下午,西南大学刘贤宁教授、淮阴师范学院王玮明教授、西南大学王开发教授、厦门大学周达教授做客公司“前沿科学报告”,在理科楼423分别做了报告,报告由党委书记郭改慧主持,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
刘贤宁教授做了题为“Invasion analysis on a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a variable habitat for predators in open advective environments”的报告,在报告中,刘贤宁教授首先介绍了捕食-被捕食系统作为生态学中一个基本且重要的模型,其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他进一步指出,在开放对流环境中,捕食者的栖息地往往会因为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将对整个捕食-被捕食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刘贤宁教授构建了一个包含捕食者栖息地变化的捕食-被捕食系统模型,并采用了先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详细阐述了捕食者栖息地变化如何影响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分布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刘贤宁教授发现,在开放对流环境中,捕食者栖息地的变化不仅会导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密度的波动,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当栖息地变化较为剧烈时,系统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振荡甚至混沌现象,这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刘教授在报告中还强调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通过深入理解捕食-被捕食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对外部扰动的响应能力,从而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王玮明教授做了题为“Global stability of a fractional order SIS epidemic Model”的报告,在报告中,王玮明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分数阶SIS流行病模型的全局稳定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他通过连续时间随机游动的方法,成功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数阶SIS模型,并为该模型的全局稳定性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教授详细阐述了基本再生数R0在控制模型动力学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当R0小于1时,模型的无病平衡状态是全局渐近稳定的;而当R0大于1时,模型的地方性平衡点则变为全局渐近稳定。报告不仅从数学角度揭示了分数阶SIS模型的全局稳定性问题,还从流行病学角度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强调,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必须降低死亡率和平均感染期,使疾病走向灭绝。这一观点对于当前全球面临的各类传染病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王开发教授做了题为“临床淋巴结阴性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王开发教授首先回顾了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已有研究,并强调了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目前超声检查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其在淋巴结检测的敏感度上仍有所不足。因此,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预测模型,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王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患者的临床和超声数据,成功建立了一个包含多个预测因子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还纳入了肿瘤大小、微钙化、血管走行等多个超声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这些预测因子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相应的列线图和ROC曲线。在验证数据集中,该预测模型展现出了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能够有效预测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了网页版动态计算器,使得临床医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风险评估。
在“基于单细胞谱系示踪数据的细胞动态模型的统计推断”报告中,周达教授详细介绍了单细胞谱系示踪技术及其在细胞动态研究中的应用。他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该技术对细胞的分化、迁移和互作进行追踪,进而揭示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此外,周达教授还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统计推断的方法对单细胞谱系示踪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构建出更加准确、可靠的细胞动态模型。
此次中心前沿系列报告的举办,不仅为公司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前沿科学的窗口,也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相信,在这些优秀学者的引领下,公司的数学学科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新闻小贴士:
刘贤宁,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导、常务副经理,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统计学会理事、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委会副主任、重庆数学会理事长等。2004年入选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团队助计划”、2008年入选“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8年入选“重庆市第三届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动力系统及生物数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其它项目6项。参与完成项目《非线性生态种群动力学问题研究》获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生物种群动力学若干问题机理研究》2014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SIAM J Appl Math,J Theor Biol, Nonlinear Ana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王玮明博士,淮阴师范学院“翔宇学者”,二级教授;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委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导。江苏省十四五“数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淮安市传染病防控及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担任浙江省十二五“应用数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近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传染病防控的建模分析及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已主持完成面上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1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近五年来,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成果奖优秀奖、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入选爱思唯尔2020--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以及科睿唯安2021、2022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榜单。
王开发,博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数学、生物统计与计算医学方面的研究,包括病毒感染动力学机理、临床数据分析和传染病建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研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Faculty of 1000医学推荐收录1篇;200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4)、2019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8/10);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二完成人)。
周达,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取得统计学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取得概率统计专业博士学位;2011-13年在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随机过程以及机器学习方法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 JACS,Matter,Advanced Science,Pattern Recognition,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Communications Biology,PRE,JTB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前兼任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经理、厦门大学概率统计系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数员工命科学专委会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理事等职务。